元否

经营自己

· [元否]

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作品集:设计师按照设计流程,通过项目背景、推导思路阐述他的设计方案、设计规范…… 但事实是,这样的作品集往往起不到效果,因为面试官根本没有耐心跟着他的思路一一推导下去。

那怎么样让作品集产生好的效果呢?我认为应该讲解决方案的故事,而不是什么分析过程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我先讲个段子:有一个人想要一个电钻,他走进了附近的超市,来到了工具区。在那里,他看到了各种品牌和型号的电钻,但是他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。于是,他开始询问销售员如何挑选电钻。销售员给他介绍了一些技术术语和参数,但这些信息对于这个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用处。正当他苦恼着,另一个售货员问了他买电钻用来做什么?他回答说,我想在墙上打一个洞,来安装壁挂空调。

我们展示作品集,和这个段子类似:相当于通过项目展示我们的能力。比如专业能力、态度和素质。前者是如何基于有限的信息、时间、资源,去产出一个当前限制下内的最优设计方案。后者则是为实际落地、大量协作提供了帮助,但它是隐形的,不可见的。

所以,要想触达目标客户,那么必须让项目的解决方案能满足对方的需求,勾起他的兴趣,而后他才会关注你这个人。但这是受众的感受,是不可控的。因此,唯一结论是在项目的解决方案上打磨足够功夫,练好演示解决方案的能力,来提高出镜率,快速接触。

当然,实际客户或者业务方,会拿着我们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新一轮的提问或修改。但总之,这已经拉起了点对点沟通的场景,那么项目的接触点目标就已经完成了。这时,你的通用能力、态度和素养就会起到作用了:虽然有可能你也解决不了问题,但是参与沟通的过程会让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。这就可以在对方脑海中建立起一个锚点,一旦有设计 Case,根据过往的经验,他会优先选择找你进行沟通。

所以,对于项目作品集来说,不应该事后去编,同样也不应该是回忆录、复盘录。而是要追逐解决方案的方向上,如何清晰地向受众传递这个方案的魅力。

把最终的解决方案当做一个商品,受众必然关心它的实用性、性价比、口碑和品牌。

  1. 实用性,解决方案的效果。这个商品是否切实地解决我的问题?
  2. 性价比,这个解决方案我的预算能不能满足?
  3. 口碑和品牌,这个解决方案有没有其他人在用,他们的感受是怎么样的?品牌是不是足够大?

当然可能还会有很多附加价值,比如额外产出了内容,或者服务质量超预期,但这是实际接触并且共创的事了。

对于设计的解决方案来说,用户场景是一个很重要的点,这反映了设计师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。同时,对场景的归集和思辨又会反过来影响设计方案。这些都可以放在作品集里,标记来源和方法参考,可以作为专业度升维的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