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否

以良心之名

· [元否]

经常看到很多人说自己创业赚不了钱,是因为太有良心。更有甚者觉得赚钱的法子都写在刑法里,每天终日研究。

但真相可能是:我们做一个服务,容易过度思考这个产品给用户直接带来的价值。如果是间接发挥价值的服务,就很难直接下手去做。

比如教育,一个大学生寒窗苦读 16 年,毕业后找不到工作,此时能否认教育给他带来的价值吗?

我想不是的,无论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。学习都必须成为了他身体里的一部分——当他需要学习新技能时,他就可以更快地掌握并应用起来。

可能很多人会说,没有啊,不是啊。但在统计范畴的视角里,接受过本科教育的人学习速度就是会比没有接受过的人快,而且是快很多。

检视自己的偏见

我们常常把一些知识付费课程视为割韭菜的利器,其实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件事的。因为存在几个偏见:

  1. 我们认为这个课程并不能直接给用户带来好处,于是我们定性为“无用”的教程。
  2. 我们认为这个课程定价过高,讲得又基础,“性价比”太低。
  3. 我们认为用户不会那么“傻”,来买这么一个华而不实的课。

于是我们就断定,这是一条“行不通”或者是“割韭菜”的路子。但实际上现实只会打我们的脸,因为上面的偏见都不是从用户视角出发的。

寻找用户的共识

如果想深入理解服务,先需要理解用户的共识。

在知识付费上面,国内用户也有这么些共识:

  1. 学习是好的,是值得投入的。哪怕短期不能带来帮助,某天说不定用得上。
  2. “真正的”知识是需要人的传授的,而不是通过自学得到的。
  3. 哪怕学不到,加入一群爱学习的人抱团取暖,也不会落下太多。

不论对错,许多服务的诞生正是顺应着这些共识,而他们也为共识买单。所以,当我们经验不足时,不要以良心之名来宽慰自己的失败,而是应该去寻找用户的共识,从而把握一些能够抓住的机会。

至于如何寻找共识,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。但隐隐感觉可以从服务提供方的“目标用户”研究着手。